三年困难时期(毛主席的“不吃肉”)

天龙生活圈 29207次浏览

最佳答案
1957年底的一天,毛主席的餐桌上突然多了一盘兔肉。要知道,主席不喜铺张浪费,连最爱的红烧肉也很少吃,因此,这盘兔肉来得奇怪

,更让人诧异的是旁边皱巴巴的窝窝头

1957年底的一天,毛主席的餐桌上突然多了一盘兔肉。要知道,主席不喜铺张浪费,连最爱的红烧肉也很少吃,因此,这盘兔肉来得奇怪 ,更让人诧异的是旁边皱巴巴的窝窝头

“主席,这是我从老家山东德州带回来的东西,兔肉是打猎的野兔,窝窝头是村民给的。”

毛主席与李银桥

听到卫士 马武义 的解释后,毛主席心领神会地点了点头。好像得到宝物的小孩子一般,对那盘兔肉大快朵颐,一点儿都没有浪费。

没过多久,主席又拿起那块窝窝头,先是仔细端详了一番,闻了味道后问马武义 :“这是用什么做的?”

“是高粱面,但是没有脱壳。”

毛主席

毛主席若有所思,拿着往嘴里放。但是这种高粱面做出来的窝窝头硬得像个石头。主席用尽全身力气,也只能咬下一小块,他仔细咀嚼着, 却不自觉地流出眼泪。

在马武义的印象中,毛主席从未哭过。即便是面对长子毛岸英奔赴朝鲜战场后牺牲,主席也强忍着泪水。默默悲痛, 从未将柔弱的神情展示给外界。

毛主席

然而, 那块窝窝头却让毛主席抑制不住决堤的情绪 ,原因为何?卫士马武义又为什么会从老家带来一个又硬又难吃的窝窝头呢?这中间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缘故呢?

参加革命决心

1930年,马武义是河北献县人。年纪虽小,但残酷的现实逼迫着他不断成长,竟然在15岁那年,做出了不可思议的决定。

“父亲,母亲,我要到延安去加入中国共产党,我也要咱们过上安宁生活贡献一份力量。”

马武义

马武义孜孜不倦地坚持,让马家父母不得已点头同意。但是,从河北到陕西的距离约800公里,而他身无分文,只能徒步前行。

“一路跋山涉水,但想到我即将成为一名优秀的解放军战士,身上充满干劲,再多的苦累都一扫而光,”

图源网络

凭借着毅力和决心,马武义终于抵达延安。他向解放军表明身份和来意后,被安排进新兵营训练。但他想不到,夜以继日地锻炼身体, 竟然得到了前往毛主席身边担任警卫员的机会。

1948年,解放战争末期,但苟延残喘的国民党军队依旧对毛主席虎视眈眈,妄图完成“反败为胜”的阴谋诡计。

毛主席

因此,毛主席的身边只能再次增派警卫员。

马武义得到组织上的命令后 ,前往毛主席身边做保卫工作。这一干就是近八年的时间,期间,他见证主席在战场上的英姿飒爽,也清楚主席的铁汉柔情。

毛主席

新中国成立时,马武义当值,负责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上的衣装。在看到那件两腿膝盖上都有破洞的毛裤时,他提出要拿双新的,但主席却摇头拒绝,说: “穿在里面,又不影响上天安门,不用大费周章!”

不仅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甚至在接待来宾时,也是一身朴素的衣服。

毛主席

一次,马武义看到主席的布鞋已经磨出洞,主动帮主席换了双崭新的皮鞋。但主席看见后,执意要原来的布鞋,他着急地说: “您是国家主席,如果会见外宾时穿得太破,会给人家留下不好的影响。”

毛主席思考片刻后,勉强接受了马武义的安排,但主席也有自己的要求,他只在会见外宾时穿皮鞋,日常情况还是布鞋“上脚舒服”。

毛主席

毛主席勤俭节省,但是, 他对于“吸烟”一事的执着 ,令马武义又心疼又生气。

因为主席晚年时身体机能的逐渐退化,身边的医护人员都劝告他尽早戒烟。但主席却“爱烟如命”,要是心烦意乱时解不了瘾,浑身难受得厉害。

不过,主席虽然吸烟,但本着“节约”的习惯,他自制烟嘴,将原本香烟的烟嘴放进去,抽到只剩最后一点儿时,才会恋恋不舍地丢掉。

毛主席

马武义说: “主席‘抠门儿’,而且对吸烟还有一套说辞。每当别人劝他的时候,他总是拿斯大林和列宁作比,说他们去世的早,肯定不是因为抽烟。”

因此,他只能准备些吃食或者书籍,不动声色地转移毛主席吸烟的注意力。虽然效果甚微,但这也是他能做到的最大努力。

正是因为马武义的恪尽职守与随机应变, 才让毛主席赋以重任, 及时遏制住全国性的灾难。

全国范围内的攻坚战

在国际历史上,1958年到1961年被“三年困难时期”又被称作“三年大饥荒”,这是生活在上世纪60年代的人们记忆最深处的痛苦,也是后人们经常听到老故事。

“田地没有收成,只能上山挖野菜,再不行,只能啃树皮……”

图源网络

老一辈人挂在嘴边的“忆苦思甜”,并非无病呻吟,而是那场灾祸中的真实感受。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除战争以后,死伤人数最多的时期。

其中原因,无非是天灾人祸。 而作为国家领导人的毛主席 ,也早早地察觉到异常情况,做出了指示。

1957年的秋天,毛主席完成工作后,从杭州回北京。在路过德州时加水时,他突然喊来马武义,问: “你老家在河北?”

毛主席

“是的。” 马武义对日理万机的主席记得自己的事情感到不可置信,但接下来的安排,让他更为惊讶。

“我批你20天的时间,让你回家看望。”

“我不着急回家,而且我护送你回北京的工作还没有完成,擅自离开不符合规定。”

毛主席

对于马武义来说,探望家人是一直以来的心愿,但 “在其位谋其职” ,最重要的是主席的人身安全得到保障。不过,当时的他并不知道,主席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有任务安排。

图源网络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发展成了重中之重,而农业、重工业与手工业齐头并进更是目标。但理想状态与现实情况总要有些许差异, 再加上完全借鉴前苏联的社会体制 ,对于我国而言,有害无益。

毛主席虽然始终在关注三大行业的发展, 但“天高皇帝远”, 远在中南海办公的他表面上尽知天下事,也与“耳聋眼瞎”一般被有心之人蒙蔽,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只听到好的一面。

毛主席

主席是农民家庭出生的孩子,知道粮食收成的重要性,也清楚基层的民生问题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他要切实了解国家的发展,只能派人秘密调查 ,反馈最真实的讯息。

因此,马武义作为毛主席最信任的卫士之一,正好揽上这份艰巨的任务。出发前,主席告知他具体要求 :“总共有10所合作社,平均两天一个,务必要最真实的内容,禁止弄虚作假。”

毛主席

马武义郑重点头,但是,他想不到,区区二十天时间根本不够调查这10所合作社。他只给父母打了一次照面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前往各个合作社。

在第一所合作社内,马武义借口逃荒,希望能讨口饭吃。苦苦哀求许久后,合作社的工作人员才端出一碗清汤寡水和窝窝头,递给他后说 :“吃完就另找别处吧,我们这里的收成也不好。”

图源网络

果然,马武义接连走访了几所合作社后,基本都是入不敷出。而他也小心地询问当地的村民, 了解到河北农村地区中所谓“大锅饭”的真实情况。

一般情况下,食堂给予城乡居民的口粮规格是一样的,基本上是:干部27斤,职工30斤,居民24斤,6周岁以下的儿童16斤。

但是,由于旱涝灾害的影响,收成急剧减少,因此,口粮也在相应缩减,最后变成成人每天不足半斤,而不满18岁的孩童依次减少, 最少的仅有半斤的三分之一。

图源网络

甚至有些地方的食堂已经无粮供应,导致当地百姓只能自己想办法,四处寻找野菜。比如柳树叶,椿树叶 ,榆钱,槐花等都成了 “救命菜” ,就连牵牛花根也变成 “福根”

然而,即便人们疯了般寻找,但饿死在街头的人也随处可见,其境况令人不忍直视,闻者伤心落泪。

马武才决定将情况如实汇报给毛主席。但是,单凭简单的几句话,根本无法形容出残酷的现实。他左思右想后,突然想到前几天吃的窝窝头,说 “这不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嘛!”

图源网络

很快,马武才拿着从村民处讨来的窝窝头,踏上回北京的路程。在路上中转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主席很少吃兔肉, 便从附近山上蹲守到两只野兔 ,扛着回到中南海。

毛主席一直以来都是清淡饮食,决不会铺张浪费。因此,鸡鸭鱼肉很少出现在餐桌上,更别说珍贵的兔肉,主席得知是野兔后才放心食用。但是,在看到窝窝头后,主席也明白马武义的用心。

毛主席

由于毛主席的牙口不好,那块艰难咬下的窝窝头并没有咽下。他依依不舍地将剩下的窝窝头分给其他卫士们,说: “吃吃看,这是人民手里能救命的东西。”

卫士们一一露出痛苦的表情,却依旧坚持着吃下,没有任何浪费。

毛主席对马武才说 :“剩下的兔肉不要煮给我吃,煮给卫士们吃。以后四菜一汤改为三菜一汤,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过定量。”

毛主席

马武才当即反应过来,主席认为自己作为一国领袖,不能独善其身,所以选择与国民一同度过艰难时刻。但是,主席的身份地位不同 ,长此以往必定会出现问题。

他壮着胆子,说: “虽然百姓们确实生活得辛苦,但您的身体同样重要。”

“全国都处于困难时期,百姓们比我吃得苦要多得多。这样的状况一条不改善,我一天都能安心。”

毛主席

毛主席的坚持不仅在于自己,而且还要求其他人,尤其告诫儿女: “不要搞特殊,一同到机关食堂中用餐。”

甚至在 李银桥 送给因为粮票不足被饿得生病的李讷一盒饼干时,主席都生气地教育: “谁的女儿都可以,唯独她不行,谁让她是我毛泽东的女儿!”

虽然毛主席提出的“不吃肉”引发各地政府干部的积极响应,但工作人员还是为主席的健康安全犯了难。尤其在诊断出浮肿病后,更是想方设法地给主席补充营养。

毛主席

然而,任何荤菜送到毛主席的身边时,都无一例外地被退了回来。主席还说: “给在解放军医院生病的老战士们,他们最需要这些!”

一次,远在上海的宋庆龄得知毛主席饮食不健康后,着急地前来探望,还带着一筐肥美的螃蟹,央求主席收下。

主席清楚这位挚友的好意关照,只好收下。但宋庆龄刚走,他就送给身边的警卫员。

毛主席

“主席,您再这样下去,身体会受不了的。而且全国百姓得知您的这种行为后,肯定也会毫不犹豫地省下吃食,让给您。”

“全国吃不饱吃不好的群众那么多,我吃这么好,心里不舒服。”

毛主席的坚持,让全国人民站到攻坚脱贫的统一战线,终于熬过那段黑暗时期,等到了期待已久的光明。从此, 粮食的发展是国家长期发展的基础。

毛主席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毛主席对农业上的最大期望,也是众多院士们前仆后继地努力的目标,更是辛勤劳作的农民最大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