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梁祝的爱情悲剧作为中国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在民间流传己有一千四百多年,可谓家喻户晓,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梁山伯与祝英台》亦名《双蝴蝶》、《柳荫记》、《梁
梁祝的爱情悲剧作为中国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在民间流传己有一千四百多年,可谓家喻户晓,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梁山伯与祝英台》亦名《双蝴蝶》、《柳荫记》、《梁祝哀史》,取材于民间传说,在宋元时期已被搬上戏曲舞台,明清两代传演甚盛。
元·钟嗣成《录鬼簿》记白朴作有《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杂调类,记米少斋撰《英台记》一种(即《还魂记》);清·高奕《传奇品》记朱从龙撰《牡丹记》一种;王国维《曲录》记王紫涛撰《双蝶诗》一种。可惜均未见传本。
近代戏曲中各个剧种都有以梁祝故事为题材的剧目,如川剧、粤剧、评剧、壮剧、秦腔、京剧、黄梅戏、昆剧、越剧等,各有特色。
京剧版《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将原来的故事提炼浓缩成“结拜”、“共读”、“相遇”、“婚变”、“殉情”几个动人的情景,在情节上也略有改动,把草桥结拜改在十八相送时,还增加了同窗共读的一些片断,让他们爱情的发生、发展显得更有基础,从对封建礼教的批判转向侧重写人、写情,对祝英台和梁山伯纯洁爱情追求的礼赞。而程派原本幽怨婉转的唱腔倒与这出爱情悲剧相得益彰。
昆曲是越剧的奶娘,汲取吸收了许多养分。两个剧种都善演才子佳人戏,而昆曲更为典雅化,演绎的《梁祝》也更沉静内敛。曾永义先生创作的《梁祝》另辟蹊径,在楼台会时加入了梁祝二人尝试私奔,以及山伯与英台魂梦相会的剧情,看似大胆奔放,实则只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对相爱而不能相守的年轻男女的无奈与期许,与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幽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粤剧《梁祝》在上个世纪便有了许多个版本,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杨子静编剧参照川、赣、越、粤等剧本改编的版本,“十八相送”、“楼台会”、“山伯临终”等经典折子戏均有保留。
粤剧版与川剧版相似之处在于都强化了戏剧冲突,人物形象也更侧重展现了祝英台的反抗精神,面对所爱梁山伯时的小儿女情态与果敢坚决,更起到了推动剧情的重要作用,类似于如今的大女主戏。
传统版本的黄梅戏《梁祝》是正本大戏,由四部分组成:《下天台》《柳荫记》《上天台》《三世缘》。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前世开始讲起,直到两人化蝶后重飞升成仙,三世情缘而止,太过冗长。后由金芝改编的新编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在此基础上,吸收了皖南花鼓戏、庐剧《梁祝》版本而来,更具质朴的乡土气息,唱词俚俗可爱。
多提一句,唱词“从此不敢看观音”非常出圈,其实是从黄梅戏《梁祝》中而来。
而在所有戏曲版本中能像蝴蝶一样飞得最远,名扬海内外的是,越剧《梁祝》。
蝴蝶翩翩:越剧《梁祝》
《梁祝》一剧几乎是与越剧这个剧种共同成长起来的,从落地唱书到女子越剧,经过几代艺术家的舞台实践,已成为越剧小生、花旦演员必修的看家戏;也成为了越剧的代名词之一,是各大越剧院团的压箱底保留剧目。
流行于世有很多版本:电影版是袁范流派,舞台上则有范傅、戚毕、徐王、竺筱等多个流派版本,可谓百花齐放、绚丽多姿。
袁雪芬先生与范瑞娟先生的电影版《梁祝》是越剧的里程碑作品,意义非凡。
1953年年底拍摄成功的越剧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是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 。
它不但在国内掀起了一股看越剧的狂潮,并享誉国际影坛,与西方浪漫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媲美,成为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一张文化名片之一。
但在越剧舞台上常演出的是从范瑞娟与傅全香两位艺术家手里传承下来的范傅版《梁祝》。
直到2015年,60多年没登上大舞台的袁范版《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黄金一代”越剧演唱会的项目,才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上演。
《梁祝》的袁范版和范傅版大体剧情和台词相差不大,区别在于袁英台与傅英台的唱腔与表演。
要论袁范版最不能错过的,一定是“哭灵”和“送兄”两段。袁派有经典三哭——“英台哭灵”、“香妃·哭头”、“一缕麻·哭夫”。而“英台哭灵”是袁范版《梁祝》独有的。
范傅版的《楼台会》中对唱“十相思”是一个高潮,声声催泪,“我家有个小九妹”唱段也成为了出圈之作,传唱至大江南北。
昔日《梁祝》虽为越剧艺人在上海这座大都市站稳了脚跟,但剧情渗杂着迷信成分,并不完善。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在年轻时就与马樟花合演过《梁祝哀史》(1938年),直到三年多后,马樟花离开舞台,遭受迫害而英年早逝,好一似剧中的梁山伯。
1942年袁雪芬立志女子越剧改革,整理演出了《新梁祝哀史》,将不健康的唱词全部去掉,把祝英台塑造成天真、忠贞的少女,梁山伯则是个憨呆而可爱的书生,着重表现两人的爱情悲剧,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1945年1月,袁雪芬与范瑞娟首次在九星大戏院演出了《新梁祝哀史》,一下子受到了观众的热烈反响。
后来,袁雪芬回乡养病,范瑞娟组建了东山越艺社(意为东山再起),和傅全香共同挑班,所以我们现在在舞台上看到的《梁祝》基本上是范傅版。
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出的新版《梁祝》自搬演至今已有十多年了,演出初期因在传统老戏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改编而饱受争议,但仍未能妨碍这部戏为主演茅威涛带来了越剧界的唯一“三度梅”大奖,并在年轻观众群体中广泛传播。
至此越剧舞台上便多了一个尹派小生演绎的梁山伯形象。
茅威涛的舞台人物多偏风流潇洒、性情不羁,最为有名的便是《西厢记》中的张生、《陆游与唐琬》中的陆游,而她塑造的梁山伯同样如此,弱化了梁山伯的“呆”,强化了他的“书生”感和“少年”感,对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共读三载的感情刻画得更加细腻,从而体现出梁山伯的痴情与至诚;将原来经典的折子戏《回十八》由一人独唱改成了一人领唱、几位书生帮唱,并融入了一段扇子舞,外化了梁山伯当时急着去见心上人的激动与喜悦。许是时代的变迁,这部剧弱化了反封建主题,深化了两人“死生挈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情感信念。
黄金搭档:范傅版《梁祝》
上世纪50年代,上海早有东方百老汇之称。演出的剧种,除了京戏,更有众多地方戏剧种,越剧、申曲(沪剧)、淮剧、扬剧、锡剧、甬剧、滑稽戏等,真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应接不暇。
每当华灯初上,戏院不论大小,无一例外的,霓虹灯闪耀起头牌演员的大名,招揽着过往的市民,而名字的大小和排列,表明了演员的名望和身价。
最显眼的是霓虹灯“客满”两个字,这比什么宣传效果都好。
当时,范瑞娟,傅全香领衔的东山越艺社,天没暗就亮起了“客满”字样,尤其当上演《梁祝哀史》,更是夜夜爆满。很多上海女孩子嘴里皆会哼唱几句《梁祝》的经典唱段。
但直到80年代时范傅年过半百,才拍摄了《梁祝》的电视连续剧版,给后人留下了一代风采。
也正是在50年代,傅全香首开定腔定谱先例,她的唱腔广泛借鉴京昆和评弹的唱法,特别是她在师从京剧大师程砚秋之后,在程派唱腔“真声假一点,假声真一点”的理论中汲取营养,真假混声结合,形成自己的特色,被誉为“金嗓子”、“越剧花腔女高音”,所创立的“傅派”唱腔是越剧花旦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而范瑞娟在与琴师周宝才合作时,在传统[六字调]的基础上,吸收京剧[反二簧],首创了越剧[弦下调],为越剧音乐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也吸收了京剧马连良、高庆奎等名家的唱腔音调和润腔处理,形成音调宽厚响亮、咬字坚实稳重、行腔迂回流畅的特点,创立了“范派”。
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的范派小生吴凤花与傅派花旦陈飞是一对黄金搭档,《梁山伯与祝英台》自然成为了他们的常演剧目之一。
吴凤花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越剧范派小生。曾先后两次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师承范瑞娟。在不断摸索与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文戏武演,武戏文演,得到了观众和行家的认可,被誉为越剧界难得的小生。她与吴素英、陈飞等搭档,使绍兴小百花越剧团以擅演文武戏而独树一帜。
代表作有《狸猫换太子》《陆文龙》《三看御妹》《屈原》《虞美人》《吴王悲歌》等。
陈飞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越剧傅派花旦。获得二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师承傅全香。她的舞台绝活——水袖,更是神形兼备,在飘舞间诉说着人物心语,代表剧《情探》“行路”一折被誉为“天下第一路”。是当今越剧傅派的领军人物,当今越剧界难得的金嗓子。
代表作有《劈山救母》《狸猫换太子》《情探》《李娃传》《穆桂英挂帅》《翠姐姐回娘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