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迎客松是安徽黄山风景区的标志性景观,它生长在海拔1670米处,树形像是一位好客的主人伸开双臂欢迎客人。
为更好地保护迎客松,从上世纪80年代起,黄山为迎客松配备了专
迎客松是安徽黄山风景区的标志性景观,它生长在海拔1670米处,树形像是一位好客的主人伸开双臂欢迎客人。
为更好地保护迎客松,从上世纪80年代起,黄山为迎客松配备了专职“守松人”。2010年,胡晓春成为迎客松第19任“守松人”,十余年时间里,他每年超过300天住在山上,朝夕与迎客松为伴。
胡晓春住在离迎客松仅25米的小屋内。平均每两小时,他就要对迎客松巡查一次,仔细地用放大镜检查树皮和纹理,防止病虫害,用望远镜查看冠顶和冠幅,检查支撑杆、拉索和防雷设备,还要防止游客或动物对树木造成破坏。如果遇到雨、雪、大风等恶劣天气,他每半小时就要巡查一次。
每天,胡晓春都要撰写《迎客松日记》,详细记录迎客松的生长数据,以及当天的气温、风力、湿度等气象信息。11年来,他已经写下超过100万字的《迎客松日记》,为科学保护迎客松积累了重要资料。他说:“照顾了迎客松这么多年,在我心中,它就像一位亲人一样。”
9月26日,胡晓春在自己的小屋里吃午饭。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9月26日,胡晓春对迎客松的支撑杆进行检查。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9月26日,胡晓春在黄山风景区回答游客咨询。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9月26日,胡晓春对迎客松的支撑杆进行检查。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9月26日,胡晓春帮助游客在迎客松前拍照留念。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9月26日,胡晓春用望远镜对迎客松进行例行巡查。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9月25日傍晚,胡晓春对迎客松进行例行巡查。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9月26日,胡晓春对迎客松的支撑杆进行检查。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9月26日,胡晓春用放大镜检查迎客松的树枝。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9月25日晚,胡晓春通过监控查看迎客松及周边的情况。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9月25日,胡晓春整理自己撰写的《迎客松日记》。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9月25日,胡晓春对迎客松进行例行巡查。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9月25日晚,胡晓春在自己的小屋内撰写《迎客松日记》,记录当天的树木情况和气象信息。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9月25日,胡晓春用望远镜对迎客松进行例行巡查。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9月25日,胡晓春对迎客松进行例行巡查。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9月26日,胡晓春用放大镜检查迎客松的树枝。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