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大明(《明史》中的私人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天龙生活圈 50257次浏览

最佳答案

文:文史李先生








在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可以追溯到汉代,在开放繁荣的唐宋时期达到了高峰,元朝开始实行全面开放的海外贸易政策,此时出现了一批又一

文:文史李先生

在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可以追溯到汉代,在开放繁荣的唐宋时期达到了高峰,元朝开始实行全面开放的海外贸易政策,此时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富有的海商,从事海外贸易,将中国的物品远销海外,获得了大量白银,于是在巨额的利润的刺激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私人的海外贸易。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和朝贡贸易,时紧时松,在这样的形势下,私人海外贸易是不被准许的。 在明朝初期,虽然海禁政策厉行,但是私人还是会在暗中进行,到了中后期慢慢的开放了,便出现了更多的海商进行私人海外贸易,于是私人海外贸易又再次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明朝中后期经济空前繁荣,手工业兴起,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推动了明朝海外交通的发展,为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物质基础是明代私人海外贸易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早在世界大航海出现的时候,中国古代就已经具有了内在经济动力来发展海外贸易,明朝中期以后,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发达,生产力水平高,这使得明朝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首先就是明朝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在当时,随着经济作物的不断发展,种植面积、地域的扩大,商品性农业也得到了发展,经济作物种类多样,还出现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并且具有一定的规模产量。

其次是明朝民间手工业的兴起,在明朝中期,民间手工业兴起并且渐渐地取代了官方手工业在当时的地位。造纸业、印刷术、丝织业、棉纺织业等等都发展的十分迅速,并且技术上不断提高,还发明了许多新的技术和工艺,生产规模发展较大,举一个简单的小例子,糖车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制糖业的发展。

明朝商品性农业和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明朝商业的发展,城市繁荣,甚至在江南地区出现了工商业集镇。这些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不仅在国内市场流通,而且还远销国外,不仅远销到日本、朝鲜,而且经过转贩到了更远的国家,在全世界有所流通。

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推动了明朝海外交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明朝的造船工匠吸取了前代优秀精良的造船技术,加上自己的改进,使得造船技术更加发达,船体加大了,载重量也增加了很多,可以置放更多的物品。

《殊域周咨录》中记载到“方一百二十步,可容两千人,木为城,设楼橹四门,其上可驰马来往”

由此可见,船的体积之大和载重量之多,这在当时是造船技术的一大进步。此外船的品种多样,明朝的建船厂遍布沿海各地,福州、泉州、兴化等地官方私人的造船业都十分发达,造出来的船,工艺先进,设备齐全,领先于全国各地。

因为建船厂的遍及,所以各厂建造的船也各种各样,主要有福船、宝船、封舟、白艚船等等。在明朝航海技术的进步为海外贸易交通的发达提供了有利条件。

明朝航海者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吸取了前人的教训,建立了相对完整的针路系统,绘制了航海图,这就极大地方便了海外贸易的进行。

另外指南针的使用,明朝的航海对指南针的使用除了以往的那些方式以外,还出现了新的使用的方法便是 “指两间” ,这种技术可以降低指南针受到的因船体摆动带来的影响,从而降低偏差,指向更加明确的方向。因此造船航海技术为明朝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条件。

除了物质基础和造船航海技术的原因之外,当时的地理环境需求和政府海禁政策都是促使私人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在沿海地区,因为土地贫瘠,田地并不能够种植农作物来维持生计,所以沿海百姓靠海为生,越来越多的人从事私人海外贸易。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无疑是阻碍了沿海百姓的生路。

因此,沿海百姓为了不坐以待毙,于是千方百计的出海,由于海禁政策的实行,物品的贩卖越加稀少,这样一来价格便大大提高了,这反而使得更多的人开始进行私人海外贸易以谋取巨额利润。

所以说明朝私人贸易的发展也是中央政策即海禁政策下的必然产物,即使明朝中央严禁,但是私人海外贸易在私下仍然存在并且得到了发展。

明朝统治者实行严格的禁海政策,在海商集团的反抗斗争之下,允许私人申请文书进行海外贸易,私人海外贸易有了合法身份,海外贸易得以蓬勃发展

在明朝时期提出了海禁政策,其主要原因一是为了防止海内外势力勾结,保证官方实行朝贡贸易,二是为了对日本进行经济的封锁,打击其对中国沿海地区的骚扰,但是这一政策明显打击了私人海外贸易和影响了沿海地区百姓的生存问题。

在洪武、建文时期,海禁政策的实行是相当严厉的,私人海外贸易在夹缝中发展着。

明成祖即位后,社会经济在现繁荣,经济的繁荣就会要求加强与海外各国的交流

在《明史》中有所记载:“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

明显在洪武、建文时期实行海禁并不符合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的,因此明成祖执政后宽驰海禁,在外交上采取积极地政策,出现了“万国来朝”的状况。

明成祖死后仁宗继位,此时明朝对海外交往的态度再次趋于保守,海禁政策再次强化,朝贡贸易也不断没落。但是,因为中央政府的腐败、国势衰微等原因, 私人海外贸易在暗中反而得到了发展。

在正德时开始实行“抽分”制,也就是允许朝贡贸易以外的人存在私人海外贸易,由此,朝贡贸易就更加衰落了。

实行抽分制不仅仅让官府能够增加税收,而且海商还可以在抽分后再次进行海外贸易,这就让一些处于暗中的私人海上贸易看到了希望,可以继续进行海上贸易,这也就使得私人海外贸易处于一种半公开的状态。

由此可见,正德时期,虽然海禁政策没有明确废除,但是实际上已经可以公开进行,并且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私人海外贸易港。

嘉靖时期,海禁政策再次严厉实行,但是海商们团结起来,与政府斡旋,开始武装自卫,与政府进行反海禁斗争,这一时期形成了许多的海商集团,他们拥有雄厚的资本和武装力量

“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

这在以前是从未出现过的,隆庆开放后私人海外贸易蓬勃发展。在 隆庆元年,明穆宗宣布在漳州海澄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允许私人申请文书从而进行海外贸易。

自此以后,私人进行海外贸易有了合法身份,私人海外贸易得以蓬勃发展,月港也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最后由于荷兰殖民者的侵略和明朝统治者的蛮横征收等致使月港衰落。

明朝私人海外贸易发展带来的影响

1、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隆庆以前,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私人海外贸易只能暗中进行,此时的明朝海内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这一阶段的白银流入不是太多。在隆庆开放后,私人海外贸易得以发展,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流入中国的白银主要来自海外市场即日本、欧洲、美洲在中国购买丝绸的消费。

这些白银的流入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力的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城市的繁荣。

2、国人定居外国,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使得很多的中国人在其他国家定居,比如早期的南洋华侨。在隆庆开放后,私人海外贸易迅速发展,也就出现了更多的中国人定居外国。

中国人在定居外国之后,同时带过去的还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在当地的传播。虽然他们更多的只是进行贸易,但是在交往过程中,他们很自然的便会将中国东南沿海地带的文化传播给当地,影响当地人的生活,饮食、语言、技术等等各方面。

3、产生奢靡之风。

因为私人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也会滋生许多的社会治安等问题。由于海外贸易大多仍然是不合法的,所以大部分的海商还是会采取走私的方式,于是经常会有恶性事件发生,走私、强盗、绑架、贩卖人口等等。

另外,私人海外贸易利润是十分丰厚的,所以经常有的海商在获得巨额利润之后好逸恶劳,影响了沿海百姓的奢靡之风。

因为私人海外贸易大多走的是非法方式,所以还会影响到国家的关税收入问题,减少了白银的流入,也使得东南地区的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严重影响到当地百姓的基本生活条件,再严重点,甚至会引发民变。

海禁政策是贯穿整个明朝的海外贸易政策,我们可以看到以官方为主的朝贡贸易和海禁政策相辅相成,与私人海外贸易处于对立面,因为如果私人海外贸易能够得以发展,那么就会影响到官方的利益。

最后朝贡贸易因为不遵守经济规律而衰落,私人海外贸易得到蓬勃发展,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历史文献:

《殊域周咨录》

《明史》

《明武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