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这个故事虽然有点老,但是它透露出的人性,放到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二大爷上场
邻居家二大爷,要是活着,今年应该有105岁了。
二大爷
这个故事虽然有点老,但是它透露出的人性,放到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二大爷上场
邻居家二大爷,要是活着,今年应该有105岁了。
二大爷和我父亲是亲叔伯兄弟,关系够近的吧。
所以,二大爷家的事,我都很熟悉。
在二大爷四十岁那年,一向体格强壮的他,突然咳嗽起来,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是肺炎,需要住院。
住院?要住院就要花钱,可是家里哪有钱啊?
刚才我算了一下时间,那一年正好是1957年。我还没有出生。
那个年代,老百姓穷的要命,饿不死就算好的了。
有的人家里连锅都揭不开,后来挖野菜,啃榆树皮,到了1958年,大饥荒来了,我们村里一天往外抬好几个饿死的人。
医生说,二大爷的病必须要住院,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思来想去,把所有的亲戚都捋了一遍,看谁家能有钱。
那个年代,连吃的都顾不上,哪里有钱啊
二大娘看着整天咳嗽的二大爷,试探性的问道:
“要不到他三姑家去借点,这个病总得看啊”
“你昨天都咳嗽出血丝了,你要是不好了,这几个孩子怎么办,我们娘几个怎么活啊”
二大娘看着日渐消瘦的二大爷,心里一阵疼痛,不由得掉下几滴泪。
三姑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姑是二大爷的亲妹妹,三姑父是抗美援朝的功臣,营长转业,被安排到了县供销社,是党委书记。
那要说三姑没钱,谁也不相信。
可是二大爷就是不愿意到自己妹妹家要饭。
二大爷姊妹四个,他是老大,下边有三个妹妹,那两个妹妹过得都不行。
三姑是家里最小的一个,从小就是一个非常刁钻刻薄,不管不顾的人。而且还特别财迷。
三姑年轻的时候,长得漂亮,因为三姑父在战场上打断了一条腿,是个残疾人,三姑爱钱,就嫁给了三姑父。
那个年代,是计划经济,供应制。老百姓的生活用品,全凭各种票来买。
什么布票,粮票,肉票好多种。这些东西都要从供销社买,三姑父是一把手,你想想,求他办事的人,不是海了去了。
三姑更是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样子,自从出嫁以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娘家。尽管那时候,爷爷奶奶还都活着,那可是三姑的父母啊
三姑家里,每天都是求三姑父办事的人,都带着礼品,三姑心里早就忘了自己的出身,有时候她还自卑,心里埋怨,我怎么出生在那么穷的家里。
三姑根本就看不起娘家人,她早就忘了自己姓啥。
二大娘要去三姑家借钱,能借出来吗?
为了救夫,二大娘厚了脸皮
没有办法,现在能不能去看病,只有华山一条道了。
二大娘找出只有到过年才能穿的褂子,套在破棉袄外面,把自己收拾好,就准备去县城三姑家了。
看着家徒四壁的屋里,连点礼品都没有,给他三姑带点啥啊?
二大娘犯了难,虽说人家他三姑啥也不缺,可是去求人家借钱啊总不能空着手去吧。
那个时候已经是冬天了,二大娘看着炕头上的一个小冬瓜,想给三姑拿着。
这可是准备过年用的,好几个月了,都不舍得吃。
可是转念一想,人家他三姑哪里能稀罕这个?
唉,人穷了真不是人啊,处处作难,处处走不动路。
咕,咕咕,咕…
二大娘听到鸡叫,心里有底了,把这只下蛋的老母鸡给他三姑拿着吧。
就这么一只老母鸡,一个月下不了几个鸡蛋,可也是能卖几个老钱啊,也能换点盐吃。
二大娘带着这只老母鸡就上路了。
到县城三十里,那时候连自行车都没有,二大娘挎着装鸡的竹篮子,迈开大步往县城走去。
每一步里,都带着希望,离县城越近,天越光明起来。
三姑父做主,借给了50块钱
到县城的时候,刚好晌午。
二大娘心想,正是吃午饭的时候,现在去他三姑家,不是正赶上饭时吗?自己咋好意思吃人家饭呢?
可是自己身上一分钱都没有,路过一家包子铺,一毛五一个,也买不起啊。
没办法,到他三姑家就说自己吃饭了,要是等人家吃完饭再去,下午还要走回去,怕等不的。
去吧,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
到了三姑家,人家正好吃饭,旁边筐子里有一大锅刚蒸出来的白面馒头,还冒着热气。
空气里有一股香香的,馋的想流口水的味道。
三姑看到二大娘,不冷不热的问道:
“你来干什么了?”透着凉气。
倒是三姑父很热情,让二大娘坐下吃饭,说着,自己瘸着腿,给二大娘摆上了碗筷。
三姑父拿起一个馒头递给了二大娘,连声劝着快吃,快吃,别凉了。
十几年没有吃过馒头的二大娘,吃了一个馒头,还不敢吃快了,怕人家笑话。
二大娘说明了情况,三姑说,家里哪有钱啊,前几天,大儿子刚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花了好几百。
三姑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
三姑父说话了,对二大娘说:
“嫂子,这个事你别管了,吃完饭,我去银行给你取一百块钱,你要50,万一不够了呢”
二大娘听三姑父这样说,眼窝里湿润了,几乎掉下泪来。
回来的时候,三姑父又把那只老母鸡让二大娘带了回来。
三姑扒走了三间西厢房
二大爷经过医院治疗,好了。
歇了一段时间,又可以干活挣工分了。
看病花了不到50块钱,剩下的50块钱,二大娘又退给了三姑。
可是已经用了的这50块钱,该怎么还啊。
那时候都在集体里生活,也不允许做生意,就靠挣工分吃饭。
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根本想象不到,那个困难啊
半年过去了,三姑要了一次
一年又到了,三姑又要了一次
后来,三姑一看实在要不出来了,就对二大爷说,你那三间西厢房,我扒走吧,我把木料卖了就算顶帐了。
西厢房里还住着几个孩子,没有办法,三姑态度强硬,孩子们没有办法,只好到别人家借宿去了。
另外,要说的是,那50块钱,三姑父一回都没有提过。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一奶同胞,三姑何必逼二大爷那么急呢?要是有钱还用你催吗?
三姑没出嫁前,一家人全凭二大爷挣工分吃饭啊,难道你没有吃过二大爷的工分吗?
亲哥哥有病,要不是三姑父做主,救命的钱都借不出来。
三姑啊,三姑,让人说你啥好呢?
后来二大爷家,在外面借宿的大哥有了钱,没有忘记三姑父。
三姑父去世那年,我们弟兄十几个都去了。
后来三姑去世,没有一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