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香烟洋火老茂生糖果‖程兆强‖图文
年幼时,我爱看电影,因为是男孩,又特别喜欢战争题材的电影——可巧,那时上映的电影多是战争片。1974年,各地电影院上映了一部名《
香烟洋火老茂生糖果‖程兆强‖图文
年幼时,我爱看电影,因为是男孩,又特别喜欢战争题材的电影——可巧,那时上映的电影多是战争片。1974年,各地电影院上映了一部名《渡江侦察记》的彩色电影,引起轰动,场场爆满。我看了这部电影,影片中许多精彩表演和经典台词,尤其作为侦查员接头暗号的“香烟洋火桂花糖”吆喝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香烟洋火桂花糖”是江南小贩提篮叫卖的吆喝声,我对它兴趣盎然,不是因为江南小妹的吴侬软语好听,而是那吆喝着卖的香烟、洋火、桂花糖,是我和同伴最喜欢的。一种是游戏里的“道具”,一种是玩具中的“弹药”,一种是爱吃的糖。那时,我七八岁,常和同伴玩一种“扇洋画”游戏。我们玩的“扇洋画”游戏,与人们往前玩的有点不同,这“洋画”不是香烟盒里的小“画片”,而是烟盒外包装(烟标)折成的纸板。那时香烟包装多是软包装,外层是烟商标(牌名),有河流山川的,有花鸟鱼虫的,有植物建筑的,有地名的,也有时代名词的,花花绿绿,很好看;香烟盒里是一层衬纸,衬纸整齐包着20只支烟,衬纸多为碳灰色,也有锡箔的,那是高档香烟专用。当时烟盒不好找,不是每家男人都吸烟,有的男人虽吸烟,可为了省烟钱用粉连纸卷烟丝吸,也有老年人仍用烟袋锅吸,如果有伙伴有很多烟盒,会让大家羡慕。
“扇洋画”游戏很有趣。把烟标舒展平整、折叠成正方形“洋画”,大家围在一起,每人放到地上一张,用“剪刀、包袱、锤”方式决定“扇洋画”次序,依次执手中“洋画”去扇地上的“洋画”,谁把地上“洋画”扇个底朝天,谁就赢了,“洋画”就归谁,且可以连续扇。“扇洋画”还有一种玩法,取一张烟标,折叠成“甲”字型“洋画”,稍微折一下,使之变成半弧形,几个伙伴聚在一起,每人拿一张放到地上或桌上,然后大家依次吹,谁把“洋画”吹的翻过来,“洋画”就归谁。这种游戏,大概是因为吹“洋画”时,发出“噗噗”“扑扑”声,济南人称它“吹扑儿(音peier)”。香烟最早是舶来品,1910年代由英美烟草公司销往中国,所以称“洋烟”,为了区别于旱烟、水烟、鼻烟等烟制品,又称“纸烟”。“洋烟”进入中国后,先是“老刀”“翠鸟”“三炮台”牌子,再是“红锡包”“哈德门”牌子。后来,英美烟草公司开始在中国建卷烟厂,又有了“美丽”“骆驼”“三九”等牌子。最初“洋烟”有纸盒和铁盒(听、罐)两种包装,烟价很贵,一听五十支装香烟卖三块大洋,能够买一袋“洋面”,富人和官宦才吸得起。后来,价格便宜了,一块钱能买三罐,吸烟的人仍是有钱人。英美烟草公司为了开拓中国市场,曾不惜投巨资做广告,许多大城市、商埠都有香烟广告。我看过一张趵突泉老照片,片中观澜阁北面一墙上就画着巨幅“纽约牌”香烟广告,照片说明拍摄时间是1919年。
我和同伴玩的“扇洋画”游戏,虽然称“洋画”,这时的“洋画”已不是来自西洋,完全国产化了。我们“扇洋画”的烟盒多是济南产的香烟,牌子有“泉城”“金菊”“千佛上”“大众”“生产”“琥珀”“长青”,外埠香烟少,有“青岛”“金鹿”“大前门”“普藤”“金鱼”几个牌子。
现在除了在高档旅馆饭店,还偶尔能看到作为赠品,印着酒店广告、风景名胜的火柴,街市上难见火柴踪影了。曾几何时,火柴是千家万户生火做饭必不可少的物品,计划经济年代还是凭票供应商品,若再往上溯源,它是外国人制造,是舶来品,因而人们称它“洋火”。我们把火柴当玩具材料时,仍称它“洋火”,这是跟大人们学的,他们沿用旧时叫法,连那走村串乡的商贩也被称“换洋火”的。我们的玩具叫“洋火枪”,是先用铁条(也称铁条、豆条,像豆粒一般粗的铁丝)作出手枪模型,用自行车链条扣制作枪膛,用铁条作枪栓、扳机,用“洋火”磷头作“子弹”,用橡皮筋作辅料。玩“洋火枪”时,先拉开枪栓装洋火(火药),而后扣动扳机,即发出啪啪声响(有的洋火枪是双响),同时冒出一丝青烟和一股火药味。那时“洋火枪”属高端玩具,不是每个伙伴都有,做“洋火枪”是一项技术活,有的同伴做不了,家长又没时间给做,只能当观众,眼巴巴看别人玩,那羡慕、委屈滋味又说不出口,怏怏不乐的样子挂在脸上。我们玩“洋火枪”用的“洋火”是济南火柴厂出的火柴,牌子是“双喜”“济南”,一盒好像是50根,精致包装的根数要少一些。当时火柴二分钱一盒,平民价格,即使这样,也不会轻易得到,家里对火柴管得严,一是为了安全,怕我们“玩火”,再是为了省钱,二分钱也是钱,当时有一句话,“一分钱能难倒英雄汉”。
济南火柴厂是个大厂,在华北地区都出名,前身是济南振业火柴公司,是山东最早的民族火柴工业,创建人是丛良弼。丛良弼(1869—1945)山东省蓬莱县人,年轻时在烟台东顺泰商号学生意,因聪明能干得到赏识,1895年派往日本大阪设庄采购火柴。东顺泰是牟平人金某开设的专营火柴的商号,当时山东没有生产火柴的厂家,市场上的火柴都是日本、瑞典生产的,所以称为“洋火”。东顺泰专做火柴生意,从日本采购火柴,运到天津、烟台等地销售。辛亥革命之后,丛良弼在“实业救国、振兴中华”思想感召下,由日本回国,筹资兴办民族火柴工业。经过多方筹措,筹集资金20万银元,于1912年冬在济南林祥门里石棚街建厂,1913年7月正式开业。济南振业火柴公司取名“振业”,取“振兴实业”之意,产品为“三光”牌,后有“山狮”和“推磨”等牌。1955年4月公私合营,更名为公私合营济南振业火柴厂,1958年5月并入地方国营济南火柴厂,历经北洋军阀、国民政府、日军侵占、公私合营、国营等时期,再后来,被渤海集团兼并,直至销声匿迹。因少时爱玩“洋火枪”,对火柴有一分温馨,以至当知道火柴厂破产、化作了历史尘埃时,心里竟涌上一种落寞忧伤滋味。
江南小贩吆喝着卖的桂花糖,直到现在我都没见过,更甭说吃了。我喜欢吃糖,吃的糖多是本地糖,糖让我开心快乐。年幼时,听到街上传来铜锣声,我会跑出家门,到街上看卖糖的。小贩卖的是地瓜糖,一种形状不规则、酱红色的糖块,按大小块分为一分钱、两分钱的,小块的卖的最快。地瓜糖很甜,只是甜中带有一种焦糊味,不如小卖部里卖的水果糖好吃。但有一样,如果手里没有钱,地瓜糖能用牙膏皮、费鞋底换,花糖却不行,得现钱交易。后来,日子一些,我们能吃到水果花糖了,可糖含在嘴里,仍舍不得大嚼,慢慢化着吃,吃的久。济南有好几家糖果厂,生产的各种水果硬糖,都很好吃。
我曾听父亲说,他小时候吃的糖叫“洋糖”,最早是“高丽糖”,日本人占领济南时,为了做出中日亲善样子,看到中国小孩会送给一两块“洋糖”,不过中国孩子大都不敢吃,即便不得不收下,可吃到嘴里,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据说,济南最早卖糖果的店铺叫老茂生糖果庄,在西门外的普利街上,是天津老茂生在济南的分号,掌柜的名字叫薛宝生,卖的都是自产的糖果,主要是袋糖、花生牛根糖、琥珀果仁、酥糖、牛皮糖、酒心糖等。我没听父亲说他吃过老茂生糖果,也没看过济南老茂生糖果庄的详细资料,不敢妄说妄写。2014年5月,普利街改造时,我很想去那里看一看,看看那里的老店,询问那里的老人知道不知道老茂生糖果庄的事,可惜因事耽搁没去成,很是遗憾。
说来,不管是“香烟洋火桂花糖”还是“香烟洋火老茂生糖果”,其实都说的是香烟、火柴、糖果三样物品。如今,除了香烟还是烟民的钟爱,火柴已被气体打火机、电子打火器替代,糖果虽能给人带了快乐甜蜜,但许多人因健康考虑“敬而远之”。人们不再像往前那样对这三种物品格外关注,而我,之所以还对它们怀有一分眷恋,都因幼时的经历。这三样物品,常让我回忆起旧日生活,亦可管中窥豹,或多或少的了解了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及中国百年来经济发展的历史片段。
壹点号 花开春天